天眼查显示,近日,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申请注册4枚“NIOCAFE”商标,国际分类为啤酒饮料、酒、餐饮住宿、方便食品,商标状态均为“商标申请中”。
企业纷纷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蔚来并非首家跨界卖咖啡的企业,随着咖啡赛道逐渐火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咖啡赛道。
不久前,李宁公司申请注册“宁咖啡NINGCOFFEE”商标。五一期间,第一家“宁咖啡”已经在厦门中华城旗舰店正式亮相,为到店消费一定金额的顾客提供免费咖啡。
其实在华为、李宁入局之前,跨界布局咖啡领域的热潮早已经风起云涌。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同仁堂,创立了“知嘛健康咖啡馆”,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药材”咖啡。
今年2月,天津“狗不理包子”正式成立高乐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紧接着,中国邮政旗下首家“邮局咖啡”落地厦门国贸大厦。
比邮局更早入局的是“两桶油”。早在2019年,拥有近3万家门店的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发布全新品牌“易捷咖啡”;中石油则在2018年就开发了自有连锁咖啡品牌“好客咖啡”。
就连中药老字号同仁堂,也曾开设咖啡店“知嘛健康”,卖过“中药咖啡”;中国移动的咪咕,早在2015年就在苏州开了第一家线下咖啡门店;天津老牌餐饮狗不理,更是在咖啡市场默默耕耘了好多年。
近日,和府捞面也跨界在上海开出新品牌PickMEの咖啡&热食门店。把面卖到40元一碗的和府捞面将这家咖啡店开在了寸土寸金的上海外滩SOHO,但价格却比它的面更亲民。
随着蔚来汽车、和府捞面加入咖啡大战,2022年以来,这条赛道如今已经聚集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同仁堂、特步、李宁、华为、首旅如家、华住集团、中国邮政、狗不理等多家企业……可以说热闹非凡。
中国咖啡,撑起一个万亿市场
入局者也纷纷尝到了咖啡的“香”。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咖啡相关企业15.9万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2.4万家,注册企业增速达到18.9%。
几十年间,我国咖啡市场经历了数次更迭,咖啡市场的规模、玩法、场景也不断变化。其中,上海咖啡店的总数已超过7000家,数量全球第一,比纽约还多出三倍。
据业内估算,目前国内咖啡消费者规模已突破3亿人,但人均消费量、消费频次并不算高。
如今,中国咖啡市场目前处于高增长阶段。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消费者突破3亿人次。预计中国国内咖啡市场将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蔚来”、“万达”、“李宁”……看似与咖啡、奶茶赛道完全不沾边,为何近两年前赴后继地掺和进这门生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主要原因。
记者从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1年年度报告中了解到,2021年,商品、餐饮业务为万达贡献了15亿元销售收入,该项业务毛利率达63.49%,远超其院线业务毛利率。
与此同时,传统行业巨头希望通过打造年轻态的新式茶饮及咖啡,吸引新生代消费者。以李宁公司为例,申请注册“宁咖啡NINGCOFFEE”商标,其官方回应称,希望通过优化店内服务,提升顾客在购物时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也将是李宁针对零售终端消费体验环节的一次创新尝试。
曾有声音质疑,中国邮政、中国石油卖咖啡是不务正业。然而,壳牌零售业务总裁柯一凡曾对媒体称:壳牌便利店每年卖出约2.5亿杯咖啡,咖啡生意“比石油的利润率要高得多”。
不过,相比于万达,中国邮政、中国铁路等涉足奶咖领域,虽然没有迫切的利润追求,但是如同李宁一样,传统企业也要打造年轻态的新产品,吸引新生代消费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新茶饮吸引的是“新人类”,从小喝奶、吃水果的年轻消费者是主力客群。与新茶饮的碰撞,“有利于培育Z世代消费者市场,帮助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对中邮、中铁和“两桶油”来说,利用全国庞大、密集的网点和客群,顺手卖杯奶咖,增加门店服务场景、充实业态,又培育年轻客户的认同感,何乐不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跨界业务对于传统企业自身业务服务体系的升级、用户黏性的增强,以及新利润点的增加,这才是巨头们看重的关键。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让不少人看到了未来。而此次选择跨界咖啡行业,大概率也是看中了咖啡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你期待蔚来的咖啡吗?
上一篇:互联网弹窗不能乱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