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几月份(最是橙黄橘绿时的作者)

摘要: 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几月份(最是橙黄橘绿时的作者 全国散文名家走进南丰情的赋予,谱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这期,请欣赏董晓奎笔下的南丰《...
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几月份(最是橙黄橘绿时的作者)

全国散文名家走进南丰情的赋予,谱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这期,请欣赏董晓奎笔下的南丰《最是橙黄橘绿时》刊于《宝安日报》2020年7月12日董晓奎 供“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在五谷丰熟、大地流金的美好时节,我跟随全国散文名家采风创作团来到了南丰,想不到,为期三天的采风居然是一场文火细煨的疗愈之旅,收获来得不动声色,令我颇为意外,感念不已。
为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南丰人倾城而动,大街小巷欢歌笑语,橘子也红了。
一系列形式丰富、全民参与的庆典活动,将这座小城的历史内涵、文化意蕴、风格气韵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南丰之前,我所栖身的传媒业又经历了一次变革,其实,这些年,我们所坚守的这片文学阵地一直不太平静,而这次风浪来得有些激烈,有些高亢。
任你风高浪急,我自一蓑烟雨,可这次我们似乎难以平静笃定。
处变不惊谈何容易?迷茫之中,欣逢南丰的召唤。
不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唯臻 摄往事逾千年,南丰有五千。
建于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南丰,拥有千岁贡品“南丰蜜橘”、千载非遗“南丰傩舞”、千秋大儒“曾巩”、千秋古窑“白舍窑”、千年古邑“南丰古城”等“五个千年”文化,是江西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个以变为常态的时代,南丰人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就像守护着他们赖以为生的橘园一样寻常。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中开篇写下的这句话,常被我们援引描述眼下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的美妙,就在于它处于悬念不绝、生机勃发的变革之中,时代的先声也总是从变革中诞生,而这个时代最为糟糕的桥段也往往发生在变革之中,比如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糟塌。
文化是可以用来赚钱的,这无可指摘,但是文化倘若无法谋利,也绝不该成为我们漠视文化、抛弃文化的理由。
南丰小城的父母官也许未必精通文化,但是他们懂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深谙文化的发展规律。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尊严,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历史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丰人守望他们的五大千年古文化又绝非寻常。
五个千年文化饶小麟 叶志华 李少勇 万海连 摄谈南丰千年古文化,断然绕不开南丰蜜桔。
在北方,老人和孩子都爱吃的蜜桔居然产自南丰,这一行的北方女作家们都惊喜万分,有了这趟采风之行,从此在吃桔这件小闲事上就多了些资历。
江修礼 摄南丰蜜桔历史非常悠久,众所周知,唐朝的杨贵妃好食荔枝,诗人杜牧为她这个嗜好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千古绝句。
其实,杨贵妃也爱吃桔,当年江西进贡朝廷的乳桔就是南丰蜜桔,据说很讨杨贵妃的欢喜。
南丰被誉为“世界橘都”,蜜桔是南丰的财富,2005年便开始出口欧盟,因其小巧可爱,味美香甜,而成为西方儿童钟情的圣诞礼物。
毛泽东曾将南丰蜜桔与景泰蓝一起作为寿礼,出访苏联参加斯大林70寿诞,并缔结《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国家邻导人邓小平、胡耀邦、温家宝等也都对南丰蜜桔赞不绝口,南丰蜜桔早已跻身国礼之列,伴随着几代中国人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惟独文化是闲出来的。
”文化需要安静从容的氛围,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
陪同我们采风的当地作家过福堂告诉我,南丰全县32万人,有20多万橘农,人均年收入2.93万元,在江西连续8年名列第一。
经济的富足让南丰人生存无虞,南丰人对文化事业的慷慨投入想必与经济自信有关吧。
南丰人的价值取向一直都很清晰,经济实力固然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尊严,缺少文化,漠视文化,糟踏文化,良知何在?乡愁何在?子孙后代的福祉何在?龚凌凤 摄橘海风情,撩人心魂。
采风启动仪式在一处橘园举行,迷失在橘园深处的作家们像孩子似的奔跑出来,作为南丰的客人,我们要站在最前列的。
我落在队伍的后面,只好与一群参加启动仪式的南丰学子站在一起。
主持人介绍南丰傩舞,并邀请南丰民间艺术家上台为来宾表演。
我不知这个“傩”字怎样写,便向身边一学子求教。
这个看似文弱羞涩的女孩子粲然一笑,便爽朗地向我讲起南丰傩舞的起源与发展。
我看着她,我似乎并不在意她所讲述的内容,而完全被她小脸上洋溢着的青春之气和自信光泽所吸引。
我又问了她几个问题,女孩子从容不迫地将南丰的傩文化娓娓道来。
女孩子说,阿姨,你像个记者,我将来也想当记者啊。
是的,孩子,我打北方来,投身传媒业很多年了,可如今这个行业正在经受磨难,何去何从,颇感迷茫啊。
女孩子挽留我在南丰多住几日,她说,在接下来的庆典活动中,将有玻利维亚歌舞团、韩国凤山假面舞保护协会、博茨瓦纳迪韦采舞蹈团等24支来自世界各国的表演团体造访南丰,可以想象,几天后的南丰万人空巷,歌舞升平,此情此景,何其美哉,何其荣哉。
南丰傩舞作为非遗项目自然要在其中大展异彩,如若有幸观看,南丰之行将更加圆满难忘。
远处有媒体在采访。
或许,所有的安排皆可提前设计,但是我与南丰学子的即兴对话,却是无心插柳真实又生动。
守望精神家园,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南丰人确实做到了。
南丰安排了当地的写作者陪同我们采风,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有着相似的爱好和气质,闲余时间献身文学专注写作。
这些写作者是我了解南丰这座小城的一个窗口。
我不关心他们写了哪些作品,我只观察他们的精神生态,一个人的谈吐、仪态,甚至眼神与气息,都可能流泄出精神世界的内容。
在教委工作的小泉如数家珍向我介绍南丰文化,文化融入生活,已成为南丰人的心灵底色。
南丰人步履从容,神色清朗,感觉皆是被时光善待、被文化滋养之人。
南丰之行对每位作家来说都是一次令人意外的精神补给,因为这里是一代鸿儒曾巩的故里。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曾巩学生陈师道的这句诗,凝聚了千百年来南丰人对曾巩的历史价值的深情守望。
作者在南丰古城老屋前留影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南丰先生”,是临川文化的杰出代表,王安石称赞“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在千年的岁月长河中,曾巩“为民、务实、清廉”的符号已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之中,为后人世代敬仰。
作为纪念活动的核心内容,我们用两天时间参观采访了所有与曾巩有关的文化项目,深切地感受到曾巩是南丰人的骄傲,是南丰的文学地标,也孕育了南丰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万海连 摄曾巩成长于儒学复兴、文化昌盛的仁宗朝,范仲淹、欧阳修等一代名儒所示范的“以天下为已任”的士人气节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亲眼看到儒学在现实中被尊为显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并占据主流思想地位,所以,曾巩格外重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强调文章应以治事、救世为宗旨,先道德而后辞章,文以载道,经世致用,才是一个文人价值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曾巩是写诗歌的,其实他更擅长写议论性很强的散文,文章主旨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章法严谨,长于议论,精于说理,却又不失温厚古雅的风范。
他的很多文章直击政治生态,反映了他对社会治理的深层思考,以及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发掘“千年醇儒”历史价值,让“江汉星斗”熠熠生辉作为官员,曾巩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可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而是直奔主题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比如《救灾议》一文,开篇就以“百姓患于暴露,非钱不可以立屋庐;患于乏食,非粟不可以饱”立下全文纲目,接下来抓住“钱”和“粟”做文章,展开周密详备的论述。
在文章中,曾巩直击两个真相:一是灾民“暴露乏食”的痛苦现状;二是官吏“救赈之薄”的冷漠现状。
曾巩认为,“遭非常之变,亦必有非常之恩,然后可以振之”,而破常行之法、拘挛之见的关键是“深思远虑为百姓长计”。
否则,非但不能救济民生,还会出现一系列难以估量的弊害。
长久以来,曾巩始终关注民生问题,他通过写作来表达他的治国理念和安邦情怀,其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施行仁政的思想;二是居安思危的思想;三是以古鉴今、识时通变的思想;四是任贤纳谏的思想。
这些观点显然是从儒家文化中汲取的精华,他也决意从儒家思想宝库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方法。
除了写诗、写散文,曾巩还写公文,古时称之为“制诰”,曾巩精通典籍,运用文学家的古健笔法,援古证今,一派从容,将那公文写得庄重典雅,也是文学典范,这也充分体现了曾巩所主张的文章要经世致用的思想。
曾巩一生不得志,早年困于科场21年,中举后蹈厉于儒馆近10年,后又辗转各地任职12年,晚年受神宗知遇回朝担任中书舍人的时间也不长,他的一生与高官显宦基本无缘。
其实曾巩在年轻时代功名心很强,人生苦短,磨难深重,他很担心自己无法实现人生报负,在任何时代,庸碌无为都是男性所抗拒的命运。
曾巩的人格特点、文化品格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产生的。
当然,曾巩并不是一个性情激烈的人,虽然在现实中屡遭坎坷,但他并没有像柳宗元那样郁郁寡欢,也没有像韩愈那样激愤难当,而是在困境中涵养性情,砥砺品格,努力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修身目标。
宦游九州,几经沉浮,他深深地明白,相对于人的内在精神而言,功名利禄只不过是外在形式,终将过眼烟云爪毛不剩,所以,他对个体道德修养的独立价值一直非常倾心,始终将圣人之道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终生执守如一。
“一个人的人格评定和价值体现,主要看其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在的社会地位和事功。
正是沿着这种思路,曾巩有充分的理由把注意力从得失成败的客观境况转向主体的审视,从而将个人遭遇所引起的喜怒哀乐转化为人格的自持。
”圣人之道是曾巩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归宿,自然也是他的为人行事的至高准则,在外在功名难以把握的情况下,他以圣人之道构建一个精神自治的天地,这并非逃避,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安身立命,也具有抚慰世道人心的力量。
(百字的手书《局事帖》拍出2.07亿的高价)写这篇文章时,距离采风活动已过去很久了,北方的冬天已然来临,天地间一片肃杀,我们的改革还在进行中,几经浮沉,却从未沉沦。
走过南丰的我,硬朗多了,也从容了……董晓奎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大连口述史研究会监事。
现供职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海燕》文学月刊社。
出版著作《春风·阳光·女人》 《幸福里的痛或者痒》《韵味·大连方言》《连语寻趣·大连方言》。
散文作品《放牧心灵的草原》荣获大连市金苹果奖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旧邻》荣获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
多篇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等杂志转摘。
策划、编辑的作品《读城,作家写给城市的情书》 《陈忠实:永远的白鹿原》 《三访文坛“老祖母”冰心》《土地梦》等在辽宁省期刊编辑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中获一等奖,长篇小说《四美图》入选大连市2015年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