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数码 > 正文

17年学什么技术好

摘要: 17年学什么技术好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扎根黄土沟壑仰望灿烂星空山西大学120年兴学育人之路,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

17年学什么技术好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扎根黄土沟壑 仰望灿烂星空 山西大学120年兴学育人之路,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17年学什么技术好1

山西省太原市侯家巷9号,一座灰白色中西合璧的建筑充满古韵,清亮悦耳的读书声不断传出。

这里如今是一所中学的教学楼。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曾书声琅琅。为了民族解放、中华振兴,学子们发愤图强。

这里也是山西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的旧址。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并肩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

办学肇始,首开风气之先;烽火岁月,依然弦歌不辍;院系调整,贡献全国高教;改革开放,重振百年雄风;“双一流”建设,书写新的荣光……光阴流转,春华秋实,走过120年的山西大学,秉承“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中西合璧,开风气之先

1902年,时代风云变幻中一个普通又特殊的年份。

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图强成为共识。这一年,各省纷纷成立各级学堂,新式教育大规模发展。山西大学堂是最引人瞩目的之一。与旧书院改建的学堂不同,山西大学堂从创办伊始走的就是一条融通中外的办学道路。

“方今士习浮嚣,危言日出,全赖昌明正学,救弊扶颠。”1902年5月8日,山西巡抚岑春煊遵旨撤销旧书院,成立新式学堂——山西大学堂。

当时,“中国人一面以不折不挠的精神抵抗侵略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了强国富民而向西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山西大学原副校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说,山西大学堂最初分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就是一个显例。

山西大学堂成立后,成为“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办理颇有成效的大学之一”,逐渐呈现出名宿云集、学术昌盛的景象。

1912年,山西大学堂更名为山西大学校。1920年9月,一名叫孙健初的学生进入了山西大学校工科采矿预科班。毕业后,孙健初骑着毛驴到五台山、雁门关、交城等地进行长时间地质调查,并从那时起,开始了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探领域的“跋涉”,最终成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创始人”。

1931年,山西大学校更名为山西大学。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东京审判的梅汝璈也曾担任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学教授。

身在沟壑,心系天下

“豪饮一路风雨,托起明日朝阳……”站在克难坡的土窑洞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武雨彤才真正明白了这首校歌的含义。

去年,她所在的山西大学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来到这个抗战时期山西大学“旧址”。

“那天下着小雨,天很冷,我们是踩着泥土、避开荆棘爬上去的。让我感受到先辈们筚路蓝缕建学的艰辛。”武雨彤说。

战火岁月中,山西大学师生无奈多次搬迁校舍,确保薪火不熄。

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虎啸沟、在山西吉县克难坡,教室、宿舍、教研室散布于黄土窑洞,条件艰苦,但文化氤氲其间。

据当时的经济系学生柴作梓回忆:“条件确实太差,困难确实太多,但这样的老师严教,这样的学生善学。”他还说,“虎啸沟里,也有见多识广的精英,多才多气的才女,他们的课外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相当活跃。”

“这是一个锤炼风骨、精神的时期。”行龙说,在此种环境中孕育的吃苦耐劳、精研苦学的精神成为山西大学日后发展的推动力。

《复兴日报》曾这样描述山西大学学子回到太原复课后的情形:“已上课四礼拜了,教室里只有几条桌凳,自修室连桌凳都没有,但是同学都兴奋得不得了,喊着说,比虎啸沟强多了,好好地学习吧,电灯总比油灯亮!课余及自习时间,都齐挤在图书馆里,假如一步之迟,只有向隅之叹,于是转回房里,爬在桌铺,就演算、阅读、抄录、勤奋不暇。”

那段烽火岁月中,尽管身在沟壑,学子们却始终心系天下。

1944年1月,山西大学学会创办《虎啸》月刊,封面上绘一只老虎与飞机,象征着虎啸沟里的山西大学师生向往祖国现代化明天的美好愿望。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杨彩丹说,这本刊物里面有很多爱国、进步的思想内容。

虎啸沟距延安很近,能看到延安出版的进步刊物书籍,文学院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学生吕文载当时曾写小诗:“依山傍水绕前川,一路争辩进神坛;座谈高歌诗朗诵,月下小声话延安。”

事实上,爱国、自强本就是学校建立的精神之源,也是学子们内心深处的最牢固的坚守和最强劲的动力源泉。著名的争矿运动就是最好的例子。

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在清朝政府的授意下,几乎把山西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卖给了外国,引起全省人民的强烈反对。1905年,以山西大学堂为首的数千学生,结队前往太原海子边举行示威,抗议政府和英国福公司的相互勾结。游行大队到达商务局门前时,全体学生怒不可遏,一拥而进,冲散了他们正在举行的宴席。英商代表被吓得丧魂失魄,不知所措,只得钻到桌子下躲避。

在强大压力下,山西巡抚答应向清政府上奏力争。在山西全省学生的坚决斗争下,1908年于北京签订了“赎回开矿、制铁、转运”合同。争矿运动获得最后胜利。自强报国更成为这所百年老校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登崇俊良,播撒“星火”

从山西大学正门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初民广场。走在校园内,也总能看到或听到许多以“初民”命名的景与物。这是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大学首任校长、著名社会科学家邓初民。

邓初民先生于1949年9月到1953年12月担任山西大学校长。他拖着生病的身体为山西大学申请经费、聘请知名学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山西大学从初建就一直提倡的“登崇俊良”这一传统。

“登崇俊良”出自韩愈名文《进学解》,意为要推举尊重培养有才识的人才。据考证,1904年,山西大学堂新校舍主要建筑竣工落成。大门与照壁之间,特建左右对称的两座牌坊,左书“尊广道艺”,右书“登崇俊良”。而“登崇俊良”也一直成为山西大学的办学传统。

从大学堂时期,学校先后有教职员70多位,其中外籍教员17位。西斋教员大多来自欧、美、日、澳等国名校。中斋教员多为翰林学士、进士及京师大学堂学生等饱学名宿;到民国时期,杜威、蔡元培、胡适、陶行知,梁漱溟、江亢虎、张伯苓、李天禄、史沫特莱、丁玲等人士纷纷来校讲学。

邓初民校长为延揽人才,更是尽心竭力。当时有位湖北籍教授,因生活待遇问题,虽接聘书,仍犹豫不决,邓校长亲自去做工作,并以历史上楚材晋用的故事去说服鼓励,该教授深为感动,欣然拿上聘书到学校报到。

在邓初民的努力下,国内百余名知名学者应聘到山西大学执教,如赵宗复、朱敬梓、梁园东等人,学校的学术空气愈加浓厚,为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邓初民任职期间,全国院系调整也开始了。

1949年6月至1951年8月,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山西省立川至医专及其附属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山西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二部、铭贤学院机械系、纺织系、工商管理系先后并入山西大学。

1952年7月至1953年12月,山西大学冶金系、纺织工程系、采矿工程系、财经学院先后并入北京钢铁学院、西北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山西大学医学院、师范学院、工学院分别独立建院。

1961年6月至1962年8月,山西师范学院、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先后并入山西大学。

至此,山西大学以新的姿态出现在黄土高原。

行龙认为,这一时期的山西大学也为新中国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在山西大学档案馆里,收藏着一本名叫《光学》的书,这是由山西大学堂设在上海的译书院于1906年所出教科书。翻开内页,竟然是文言文夹杂着英文写成。

“这说明,早在120年前,山西大学堂就开始教授物理,而如今,山西大学量子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等多个领域进入学科前沿,成为国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天才说。

深处黄土沟壑中的山西大学,如何能够在量子光学等尖端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美丽的巴山蜀水来到山西大学工作的彭堃墀、谢常德夫妇受到极大鼓舞,并在自费公派留学期间,选择了当时国际热点前沿研究领域——量子光学。

“当时这个研究难度很大,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张天才介绍,“但彭老师有这样的攀登精神,要做就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1984年,彭堃墀夫妇放弃留在海外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山西大学。说到这里,彭堃墀动情地说:“我出去就是为了回来。量子技术是未来的技术,我要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学校、为国家做贡献。”

在彭堃墀的带领下,山西大学建成了地方高校中第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彭堃墀也成为山西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他的学生们也成梯队式地成长。“要做就做最难的,别人赶不上的。”在彭老师的影响下,他的学生,张天才、张靖等人均选择了这一领域的“无人区”,“甘坐十年冷板凳”。

如今,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张靖正带领团队进行量子光学领域中的超冷原子物理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设计精确度更高的原子钟,应用于定位导航、精密测量等。

已是86岁高龄的彭堃墀依然每天早上8点半前来到光电研究所,他正加快把这些年的研究、教学成果进行整理,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成果转化上。

“科学如何能够解释现实世界?科学理论与实在之间是什么关系?”哲学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向的老师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山西大学拥有浓厚的哲学学术氛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在全国名列前茅。

一所大学的发展,只有扎根大地,才能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今年9月,第一批文物全科专业的100多名本科生入校,4年内,他们学费全免,将学习考古、古建、博物馆学等文物全科知识,毕业后,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一名基层文保工作者。

在山西文物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山西大学承担起为山西在未来5年,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的工作。“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将为基层留下一支有力的文保队伍。”山西大学考古学院负责人陈小三说。

奋进新征程,书写新荣光

2022年2月14日,是山西大学的重要时刻,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山西大学哲学学科、物理学科赫然在列。

这是百年积淀、苦练内功、厚积薄发的成果。

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介绍,近年来,学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深化岗位设置和绩效改革,引育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管理效能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充分激发。大力推动开放办学,学习借鉴一流大学办学经验。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对口合作高校的战略合作卓有成效。

不久前,山西大学的晋剧选修课在网上火了。与晋剧演员近距离接触、学习,在课堂中切身体验晋剧的动作、服饰、唱腔,这种“沉浸式”的晋剧鉴赏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晋剧演员与学子的互动,也让学子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是山西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为培养学术素养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山西大学先后开设初民学院“文学+史学+哲学”文科试验班、“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理科试验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工科试验班。2021年8月,山西大学还成立了三立学院(三立书院),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国家化教育,精准育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富有区域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山西大学以哲学、物理学学科为引领,汉语言文学等4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奠定了更好的学科建设发展基础。2021年,“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能力建设取得更大发展。

“今天的山西大学,站在了历代先贤和全校师生期盼已久的发展高地,迎来了更加充满希望的春天。”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仰麟说,学校将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导向,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坚定走好“双一流”建设之路,书写山西大学新的荣光。(记者王菲菲、李紫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17年学什么技术好2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方怡晖

嘉腾机器人二十年来秉承工匠精神,深耕无人搬运车技术,设计出300多种无人搬运车产品。如今,嘉腾保持着成熟技术的优势,不断自主创新,服务客户,成为国内领先的AGV及智能物料配送解决方案提供商,被誉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十大品牌商之一。

在郑州机场北货运区,由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腾”)生产的无人叉车正在不停地搬运着货物,出入库过程中全程都是无人自动化操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场搭载的无人叉车系统,可以让60台嘉腾无人叉车连续16小时不间断作业,出入库环节实现全程无人自动化操作,为郑州机场的自动化、智能化赋能增效。

在位于佛山市的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内,副总裁陈洪波介绍了他们公司的产品,从最早期还需要人操控的电控搬运车,到能够自行运作的举升无人搬运车,再到可以实现精准消毒、帮助防疫工作的“守护者”型机器人,可以感受到嘉腾产品从传统、简易再到智能化、智慧化的变迁。

嘉腾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全球顶级的AGV(无人搬运车,或称搬运机器人)制造商、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十大品牌商之一。嘉腾在广东佛山拥有50,000平方米以上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分设重庆基地以及20个办事处遍布全国,在北美,南美,欧洲,东南亚都有合作伙伴。公司拥有400多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是国内领先的AGV及智能物料配送解决方案提供商。

获得世界500强客户的青睐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各类叉车总销售量已突破100万台,但是AGV占比却不足1%,另据GGII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过60家企业涉及无人叉车业务,并实现落地应用,加上预研和未落地应用的厂商,有超过100家相关厂商在布局无人叉车领域。

陈洪波说,目前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非常多,AGV替代空间大,发展潜力足。市面上有很多企业都在布局AGV赛道。“通过多年自主研制,我们围绕惯性导航、激光导航、二维码导航、磁导航等先进技术,设计了300多种产品。”陈洪波认为嘉腾有自己独特优势,嘉腾机器人在国内起步比较早,技术比较成熟,部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步。

嘉腾机器人深耕无人搬运车技术,不断自主创新,服务客户,成为国内领先的无人搬运车及智能物料配送解决方案提供商,被誉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十大品牌商之一。

嘉腾从2005年起专注于AGV及智能物料配送解决方案的研发及销售,已先后推出了6代AGV,是出口欧洲最早的中国机器人公司。深耕17年AGV技术的嘉腾有着更加成熟的技术和产品线。另外,嘉腾德国物流联盟成员BVL,通过ISO9001认证,产品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其中2015年大黄蜂获得创客中国企业组唯一的一等奖,同年单举升无人搬运车斩获中国红星奖,2016年磁导航和惯性导航两款AGV(无人搬运车)产品获得世界设计界的奥斯卡大奖——德国红点设计奖,并代表中国机器人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结合多种导航先进技术,嘉腾也开始推出系列便捷、高效、智能的机器人。目前,超过5000台嘉腾AGV应用于世界各地的企业。嘉腾的产品获得超过60家世界500强的客户的青睐。

技术积累成就嘉腾优势

“嘉腾并非制造业,而是制造服务业,我们的宗旨是做全世界最好的AGV,能给到客户最好的体验。”陈洪波说,“例如,AGV技术可以嵌入各个生产环节,通过帮助客户制定方案,实现生产智能化、无人化,提高生产效率。”在演示中,嘉腾的AGV可以嵌入生产线中完成物料交互,安装了机械臂的AGV一边来回通行一边完成部分组件安装工作……在生产过程中,从物料交互到商品运输,嘉腾AGV都能出色胜任。嘉腾并不是销售单一产品进行盈利,而是依靠成熟的技术为客户“量身定做”制定方案以及搭建AGV无人叉车系统。为客户输出产品和服务,这便是嘉腾的优势所在。

“我们以‘改进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战略不断做技术储备,自主创新,力图解决一些AGV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陈洪波说。

在自研领域,嘉腾在重载AGV领域通过自主创新率先进行了突破。传统的重载运输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如航吊、有轨系统、大型拖车等,存在局限性且效率低下。目前市面上的AGV承重能力一般为2吨,百吨以上的重载AGV在国内市场一直都是空白。

嘉腾自主创新,研发出X差速20吨AGV驱动单元,为国内首创。陈洪波说,依靠该项技术,嘉腾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动力和执行机构形式、车辆长度、宽度、提升高度、驱动能力、续航里程等性能参数均可按需求进行设计,打造出超过百吨负载的重载AGV不再是梦。嘉腾研发的AGV驱动单元更是解决了核心驱动单元多为进口的困境,打破了“卡脖子”难题。

发挥嘉腾技术回馈社会

嘉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针对全球反复的新冠疫情,嘉腾结合了自身优势AGV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与香港IPM公司合作推出了守护者系列抗疫机器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守护者Ⅱ装配有双消毒液灌、360消毒液喷洒与紫外线灯照射、机械臂精准喷洒消毒、支持自动循环消毒与远程控制消毒,能够解决目前常规消毒手段存在的人工消毒力度不够、效率低下、工作人员感染风险高等问题。

让机器人替代人先进入感染风险区,消毒过程不需要人参与,保护公众安全,保护消毒作业人员安全。守护者Ⅱ通过建立地图,就会根据任务沿固定路线定期消毒,也可以通过5G信号远程控制守护者Ⅱ完成消毒工作。

陈洪波说,未来嘉腾将继续以人民至上为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研发上秉承持续创新的理念,在工艺上秉承持续改善的工匠精神,为全世界人民搬运和跑腿,造全世界最好的AGV。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1月中旬刊

17年学什么技术好3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并给予“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三峡工程为什么被称为“大国重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怎么样?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2021年1月10日,船舶有序行驶在三峡五级船闸上游引航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国之重器 民之三峡

国之重器,民之三峡。世纪工程,百年梦圆。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奋斗,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至此,三峡工程伟大建设历程画上圆满句号。在绚烂的长江三峡文明史中,三峡工程不仅是治理长江水患、航运畅达、绿色发电、抗旱补水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更是实现人水和谐的民生工程,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加速了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和民生保障。

维护长江安澜是兴建三峡工程的初心和使命。三峡工程建成后,从根本上扭转了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武汉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十年来,三峡水库成功应对了2016年长江中下游大洪水、2017年长江中游大洪水、2018年长江上游大洪水和2020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最大洪峰流量达7.5万立方米每秒,大大降低了中下游洪水位,避免了荆江河段和城陵矶地区蓄滞洪区的运用,避免了数百万军民上大堤“严防死守”,有效保障了防洪安全,防洪效益十分显著。没有三峡工程“中流砥柱”作用,就谈不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荆江地区的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三峡工程是清洁能源的“绿色引擎”。三峡电站装机总容量225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上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2020年发电1118亿千瓦时,创造了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的世界纪录。三峡电站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三峡工程助力长江航运绿色低碳发展,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地位作用更加突显。三峡成库后,川江航道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高速”。三峡船闸是目前世界上连续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十年来,每年过闸货运量都超过1亿吨,2021年过闸货运量达1.52亿吨,促进了长江航运事业的繁荣发展。长江水运连续10年位居世界内河水运榜首,长江“黄金水道”实至名归。

2021年10月31日,三峡水库水位达到175米,连续第12年实现175米蓄满目标,标志着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转正”后交上完美答卷。

2021年1月10日,船舶有序通过三峡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三峡工程筑牢守护长江的生态屏障,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三峡工程是生态工程。防洪是最大的生态保护。除了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等三大主要功能和综合效益外,十年来三峡工程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水资源配置效益得到极大拓展。三峡工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中华鲟和三峡珍稀植物保护,是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张“绿色名片”。

十年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围绕中华鲟人工种群建设中的繁育技术、苗种培育技术、发育调控技术开展持续的科研攻关,成功实现25万尾规模化苗种繁育。截至目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连续开展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放流数量近530万尾,在近成熟个体上,安装了多种科研标记,为研究中华鲟在海洋中的运动成长路径和过程提供了保证,填补了中华鲟研究的空白。

十年来,三峡集团建成的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和保育基地。研究所迁地保护库区植物436种,共1.8万余株,成功繁育完全淹没在江底的两种三峡珍稀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共2.2万株。“十三五”末,长江流域珍稀植物保护物种要扩大到1300种。

十年来,三峡水库每年都开展促进葛洲坝下游河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通过营造人工洪峰,为长江四大家鱼产卵繁殖创造有利条件,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四大家鱼产卵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后,三峡水库等梯级水库群将结合来水条件及消落计划,继续择机开展生态调度试验。

近年来,三峡库坝区着力打造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将现代工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深度融合,展现出自然美与人文美、工程美的新时代壮美画卷,有力提升三峡国际旅游的“高颜值”和绿色发展的“现代气质”。

2021年1月10日,船舶有序通过三峡五级船闸。新华社发(向红梅 摄)

勇攀高峰 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三峡集团作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峡电站左岸厂房前深情嘱托:“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靠自己拼搏。”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推动了我国基建战线和重大机电装备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使我国由水电大国跃升为水电强国,“三峡品牌”已享誉世界。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获取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依靠拼搏奋斗获取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长达17年的建设,攻克了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三峡工程创下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等112项世界之最和934项发明专利。三峡工程之前,我国还造不出32万千瓦以上水轮发电机组,如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机组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成功投产。据统计,三峡工程建设形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专利数百项,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2020年1月,三峡工程荣获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三峡工程从左岸机组的引进,到右岸机组的自主创新,再到溪洛渡、向家坝以及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单机容量不断突破,三峡工程持续提升中国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能力,成功实现从32万千瓦到70万千瓦、80万千瓦、100万千瓦的“三级跳”,推动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成功迈向世界巅峰。

通过三峡工程等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建设,中国水电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混凝土的温控、大江截流、百万机组设计和制造、世界最大地下厂房建设、智能大坝建造等始终占据世界大型水电施工技术制高点,无不展现出三峡工程对我国水电科技创新的重大贡献。

经过几十年的勘测设计和艰苦建设,2020—2022年,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先后建成投产。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等5座梯级电站共同构建起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形成了独特的清洁能源基地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新担当。

随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三峡工程等大国重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流域梯级水库群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构建起更高质量的防洪、航运、能源、水安全等保障体系,以崭新奋斗姿态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3日06版)

作者:李洋 陶景良 王菡娟

版面编辑:王菡娟

新媒体编辑:莫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