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 正文

严厉”or“宠爱”,哪种养育方式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摘要: 严厉”or“宠爱”,哪种养育方式能把孩子培养成才?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严厉”or“宠爱”,哪种养育方式能把孩子培...

严厉”or“宠爱”,哪种养育方式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严厉”or“宠爱”,哪种养育方式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1

最近和一个二胎妈妈聊天,她在对待三岁女儿的养育时,有些迷惑。

她希望能够对孩子更温柔宠爱一些,这样养大的孩子过得更从容、比较有自己的想法;而孩子的爸爸和其他家人认为,应该对孩子严厉一些,理由是孩子早晚都要离开家庭,这样的孩子更有抗挫折能力,以后无论上学还是步入社会都更好适应。

桃子今年也三岁,这个问题同样困惑着我。严厉的虎妈还是温柔的兔妈,哪个才是更好的选择?

2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教育中,向来推崇“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流传几千年的观念,多少有几分道理。

著名主持人董卿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展示出了深厚的诗词功底和才华,同时,她的父亲也成了“狼爸”代言人。

小的时候,董爸爸要求董卿每天抄写古诗成语、早起锻炼身体、承担家务劳动,甚至,不许多照镜子,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真的是“严厉教育”的典范。这么看起来,董卿今天的成功似乎离不开从小董爸爸对她的严格教育。

著名的“钢琴王子”朗朗,也是“打成材”的“王子”。有天,朗朗放学回家晚,耽误了练琴,进门就被父亲一顿狂揍,事实上朗朗晚归是因为学校有事,并不是有意为之。长大成才后的朗朗回忆起往事,对父亲却并没有过多埋怨,反而心存感激。

不说这些成名成材的“人中龙凤”,就回头看看桃皮妈自己小时候,也没少被亲爹亲妈吼过、揍过,长大了还不是照样贤良淑德、积极上进?

说到这里,“虎妈”们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朝着熊孩子抡起了巴掌?等等,请听我把话说完。

此一时,彼一时也。

我们这代人做了父母,既然会纠结“爱”多一点,还是“严”多一点,说明我们的育儿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发生了改变。

@来自百度图库

3

我一直希望能给孩子“快乐宽松充满爱”的教育,但是又担心会养出招人厌的“熊孩子”。

最近读到《正面教育》中提到两种养育方式:严厉型和溺爱型。

严厉型的父母认为:如果我允许孩子反抗,他们会被宠坏的,他们必须知道谁有决定权。

严厉型养育中,父母把握了主导权,方式上会采取惩罚,短期内会让孩子顺从,但无法让孩子“心服”。孩子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软弱、顺从、无主见,要么试图通过叛逆追寻内心的自由。

溺爱型的父母意识到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但是疏忽了自己才是主导者。他们不能容忍孩子伤心难过,因此不顾一切地取悦孩子,丧失了主导权。

溺爱型的父母纵容孩子,会导致孩子认为发脾气和无理取闹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容易催生世俗意义上的“熊孩子”。更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孩子长大后,依旧毫无界限感地冲世界“撒娇”希望达到目的,结果只会被狠狠打击。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合作。这两种养育方式显然都无法达到。

其实,没有放之天下皆准的教育理念。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不同基因、不同家庭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同一种方式落在不同孩子身上,发挥的效果又有不同,故而,“因材施教”才合理的养育方式。

严也能成才,宽也能成才,重点不在是宽还是严,而是你怎么严,怎么宽。说到底,是在说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就像一个银行账户,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就像是存入;对孩子的需求、或者各种限制,就是支出。而打骂则是一种大额的支出。

严格教育,属于高投入高产出。比如董卿的爸爸,对她要求严苛,甚至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但是其实董卿获得的爱和支持更多,并且她自己有消化压力、体会爱的能力。因此她会追求上进,而不是叛逆。

正面管教中,更倾向于理解和倾听,已经淘汰了惩罚和责骂的方式,就是希望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账户”可以避免大额支出。

养育孩子的过程,一边是母爱澎湃,一边是极度忍耐,有时候感觉真的是冰火两重天。

对于养育孩子的妈妈来说,情绪控制是个世界难题,桃皮妈也是一路踯躅前行,在《不吼不叫:如何做个平静的二宝妈妈》中,我总结了如何避免给孩子造成“妈妈特别严厉,妈妈不爱我”这样的影响。

其实,有时候,我们实在忍不住,吼了自家娃,也不要过于紧张,担心孩子留下心理创伤。只要你存入的爱足够多,有那么一两次失控,也并不意味着养育失败。

只是,我们平心静气,“情感账户”的余额会更丰厚。

而孩子的抗挫能力,本质上是由“情感账户”决定的,并不是曾经受过多少责骂。帮助孩子打败挫折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他感知到的爱和支持。

4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在殷殷诉说着父母希望子女成材的美好愿景。

然而,这种愿景未免有些强人所难,成名成家未必是每个孩子的愿望,也未必是适合他/她的选择。

大多数人,包括虎妈狼爸本人,其实也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一枚。

我们在养育孩子中,与其过多地纠结如何培养孩子成才,不如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孩子感知幸福,活得坚强而快乐。

父母的爱是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

孩子活出自己,幸福喜乐,何尝不是为人父母的心愿。

自由还是自律?娇惯还是严厉?孩子的成长与你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

“孩子若是达不到你设定的要求,你会不会严厉地训斥孩子甚至打孩子?”这几天在网上浏览时,常常会看到这类育儿问题,焦虑的父母遇上不太上进的孩子,于是一场场“亲子PK赛”在家庭内部拉锯式展开。

若是你仔细去看这些问题下的留言,会发现父母们往往分为三种:第一种,佛系父母,她们觉得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孩子不就是要宠着爱着吗?甚至反问你当初孩子出生时的简单初心还在不在。第二种,严厉型,主张严格教育,不打不成器。第三种,是借着问题各种吐槽自己身边的熊孩子。

不得不说,那些给出建议的父母并不是空口白话,她们基于的是当下自己内心里对孩子的爱或期望。那么,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呢?

近日,读了《傅雷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一书,感悟颇深,一封封家书中,一位中国传统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傅雷(1908年-1966年),字怒安,号怒庵,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一生翻译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的大量作品,其中包括《约翰·克利斯多夫》《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欧也妮·葛朗台》等。

《傅雷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一书中收录了傅雷夫妇于1954年至1966年之间写给孩子的112封家信。在这些家书中,傅雷夫妇谈到了音乐、绘画、文学,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饱含着父母无限的深情以及对孩子最深切的教诲。

《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发行量累计已超过110万册,上世纪80年代更是风靡大学校园。它感人至深的内容和教育意义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爱他,就带他发现美。把你眼里的美,绘成爱交给他。

爱他,就让他学会真。把你心中的真,铸成铠甲交给他。

一、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

为什么有的孩子礼貌得体,让人一见就舒心,而有的孩子任性自私还喜欢在人前撒泼斗狠,让人看着就皱眉?

其实,这都是源于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造就出孩子什么样的性格脾气。我们常常会将孩子形容成一张白纸,父母执笔在纸上留下什么,孩子就将学到什么。

而我则更愿意将孩子看做一棵树苗,父母是手持利剪的园艺师。那些坏习惯坏毛病的枝丫一旦冒出头,父母毫不犹豫地将其除掉,树苗终会不断向上变成大树,若是不管不顾则会横向发展直至长成一片灌木丛。

不得不说,孩子的成长犹如小树,主干上随时会生发出很多小枝丫,而这些小枝丫若是不及时剪去,将会分食树的营养,从而影响树的向上成长。孩子成长中的那些小缺点小毛病亦是如此。古时为了孩子的成长,有孟母三迁,更有易子而教。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

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离娄上》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因为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如果用正理正道去教育而无效,父亲就会动怒。一怒,就会伤了感情。儿子会想:‘您拿正理正道教我,但您自己却不那样做。’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使父子间不因求其好而互相责备。互相求全责备,就会使父子间发生隔阂,进而关系疏远,那是最不好的事。”

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一味地提出要求,而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是当下很多家庭常常出现的一个弊端。就好像你一边玩手机,一边要求孩子认真读书作业,孩子心里怎会信服?不仅不会信服,反而会生出嫌隙,这对于家庭关系以及孩子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古人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为了子女能够成人成才,不可谓不用心良苦。无论是孟母三迁,还是易子而教,都体现了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良苦用心。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二、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家庭教育,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前两天送小宝去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看到一位妈妈耐心地哄着发脾气的孩子,原来孩子到了校门口突然说不想上学,妈妈只得许以各种“好处”和孩子讨价还价,孩子提出了很多要求都被妈妈一一答应下来,在妈妈的许诺和好言相劝下,最终孩子满意地走进校园,妈妈则满脸堆笑和孩子挥手说再见。

看到这对母子的“互动”,我心里莫名有些伤感,什么时候,上学竟然成了孩子要挟家长的“条件”?孩子上学是为了他自己今后的人生路可以走得更加顺畅更加宽阔,怎么反倒让人感觉是在为父母而学?

无疑,这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家人事事都依着他,孩子从小学会了察言观色谈条件。小时候宠习惯了,越长大越不听话,面对孩子的不自觉,父母舍不得责备,只能用各种方法去哄着。其实,这不正是当下很多父母正在经历着的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纵容他,惯着他,总有一天他会自食其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应该是恨,而是爱着爱着没了底线。

都说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熊孩子是惯出来的。一个熊孩子的养成,都是由疼爱走向溺爱,当孩子被娇惯放纵久了,就会变成熊孩子。而好孩子的身上没有骄纵,有的被长久管束后养成的自律。

傅雷四岁时,家里遭遇变故,父亲冤死狱中,两个弟弟和小他一岁的妹妹也相继死去,他成了母亲唯一的希望,也因此,母亲对他非常严厉。

傅雷在九岁那年,开始逃学。他的母亲从先生那里得知情况后,看到他放学时间蹦蹦跳跳回家时,只是和蔼地询问是否能听懂学堂的功课。当听到傅雷眉飞色舞地描述功课时并没有再问什么。

晚上,傅雷被一阵深深的抽泣声惊醒,随着手脚上传来的刺痛,他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脚被紧紧地捆住了。他顿时睡意全无,睁开眼睛,朦胧中看到母亲跪在父亲的灵位前,正悲伤地抽泣。当母亲走向他并将他从床上拉下来,他看到母亲呆滞的眼中布满血丝没有一点仁爱,只是低声说,孩子,你以后就永远不用上学了。

面对他歇斯底里地哭喊和求饶,母亲丝毫不理,抓着他的衣服继续往外拖,朝着离家不远的深水塘走去。任凭他的身体被地上突起的石头划破,鲜血直流。最终,傅雷被听到求救声赶来的邻居救下。

自那以后,傅雷将“好好学习,再也不惹母亲生气了”深深烙在了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都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傅雷曾问自己的母亲,若是当年没有人来救,会不会把自己推入池塘?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说,“傻孩子,哪有那样狠心的母亲啊。妈除了你什么都没有了,你是我唯一的希望,看到你不走正道我心里急,无法不对你残酷啊!你,你别怪妈妈心狠。”说完,母亲眼里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痛苦和悲凉。

傅雷

看完傅雷小时候的故事,或许有的人会说,这样的惩罚手段似乎太过严厉了些,孩子逃学固然不对,母亲坐下来跟孩子好好讲道理便是,犯不着这样吓孩子......其实,哪个母亲愿意唱红脸做狠人?只不过是境遇不同,心境不同,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罢了。

在对待孩子读书的问题上,傅雷的母亲无疑是严厉的,甚至是“狠厉”的。但往往就是这样的狠劲才能将孩子的惰性彻底扼杀掉。

就像上面说的,孩子是一棵树,不愿上学就是那树干上长出的横枝,当小小的枝丫长出来时,你不忍心拔掉它,等到它越长越粗,再想拔掉就只能靠斧头去砍。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指望他们能自觉,你的不约束,只会让他越来越放纵自己。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毫无底线的娇纵,而是恰到好处的管束。

傅雷与朱梅馥夫妇

三、有远见的父母,都会有点狠心

或许是源于母亲对自己的管教方式的影响。傅雷对孩子的管束也是极为严格的。他对孩子的言行举止都有着一定规矩。比如吃饭时,是否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旁边的人,是否发出失礼的咀嚼声。当傅雷发现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吃并不听警告时,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

当他发现幼小的孩子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中的素质时,便亲自担起教育的责任,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并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

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傅雷先生爱儿子,但绝不溺爱娇纵。他把对儿子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

朗朗父亲的“虎爸式”教育是出了名的,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当朗朗不想练琴,出现懈怠情绪时,朗爸说:“要么练琴,要么从阳台跳下去。”就是在这样一位“无情”爸爸的“逼迫”下,朗朗坚持下来了。并最终有了今天的成就。

对于父亲当年的严厉,朗朗是这样说的:“如果没有我爸,肯定没有今天的我。”

在《向往的生活》中,刘宪华自爆自己被父母逼着学拉小提琴的经历。小时候的他根本不愿意去学小提琴,直到十一、二岁时,参加了一个比赛才开始喜欢拉小提琴。当被一旁的Angelababy问及:“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刘宪华的回答是,“非常非常感谢。”

最后,Angelababy却叹了口气说:“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是啊,“为什么当年就没人逼我?”年幼的我们即便是对喜欢的东西,遇到一点挫折就想到退缩,若是没有人在身后推一把,逼一把,很可能就放弃了。只是,这些道理孩子哪里懂得,等真正懂得了却又为时晚矣。于是,只能空留感叹。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如果不逼他们一把,他们很可能就会错过最好的学习时机。而那些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有点狠。

自由还是自律?娇惯还是严厉?孩子的成长与你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

翻开《傅雷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在傅雷夫妇温情的笔触下,在那些家长里短中,感受父母对孩子的深切关心与淳淳教悔。相信,你也会有很大收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