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孩学什么乐器好
南疆新貌·看乡村丨十步一工匠,坊坊有直播,传统乐器村触网——这里的非遗制作看得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天山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山网记者 热依达
作为一名做了45年手工乐器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努尔冬·司马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做的乐器有一天能通过网络卖向全疆乃至全国。
5月31日,记者来到了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走进努尔冬家,小院里葡萄架上挂满各类手工乐器,一束束光透过葡萄叶照在乐器上,共鸣箱的图案仿佛在跃动,后院不时传出制作乐器的砍锯声,而努尔冬正坐在院里的铁床上给琴上弦调音。
今年60岁的努尔冬,15岁开始学习制作乐器,是第三代传承人,培养了100余名学徒。目前,他的家庭作坊里有15名工人,每月能卖出300把琴,其中一半都是网络订单。
从以前背着货到巴扎卖,到坐在家里等着游客买,再到打开手机在直播间里卖,在努尔冬眼里,变化无处不在。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西岸的加依村,素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誉。早在3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制作民族乐器,这一传统一直在传承。
“目前,我们村有很多人都在从事乐器生产制作,可谓‘十步之内,必有工匠’。乐器制作加工已经成为我们村的重要产业。”阿克苏地区第四人民医院驻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钟秀梅说。
“一代代相传的手艺,不能丢,我们必须越做越好。”努尔冬说,为了迎合客户需求,共鸣箱上的图案一直在创新,从原先雕刻图案,到现在贴画、镶贝母等方式让共鸣箱更美观。
说话间,努尔冬调好了几把琴,让儿子包装后拿到快递公司发往乌鲁木齐。“这几把琴是儿子在网上发了视频后,客户联系我们专门定制的。”努尔冬说,现在儿子会拍短视频、直播带货,一直对直播带货持怀疑态度的他,被一个个订单所说服。
“先是村里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有了名气,聚了人气,后有直播带货,让加依村被更多人熟知,而最终收益是我们这些手艺人。”努尔冬说。
“我去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一半都是通过直播卖出去的,现在村里只要是做乐器的家庭,基本都在搞直播。”故乡乐器销售店老板库尔班·沙米西拿着几把包装严实的都塔尔放到了汽车后座,准备送到快递公司。
在库尔班看来,村里的手艺人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是互利关系。“大家都争着提高手艺,让自己做的乐器更好,更受客户欢迎,再加上不停直播宣传,让乐器名气更大,销路更广。”库尔班说。
“以前加依村制作乐器都是家居式、零散式加工,为了制作更符合市场需求,2020年,我们申请扶贫资金建立了乐器加工产业园,产业园建成后吸纳就业100余人,员工月工资3500元左右。”钟秀梅说,去年,产业园制作乐器2万余把,2021年全村的乐器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
走进投资200余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的乐器产业园内,加工车间里堆满了各类乐器的“肚子”和“脖子”,几个手艺人正专心致志做着手里的活。工位上,阿布来提·艾合买提正在贴共鸣箱的面板,他的正前方放着一个打光灯,支架上有一部手机,直播制作流程是他的乐趣。“我边工作边给大家讲制作流程,还卖货,好的时候一个月靠直播带货能挣2000多元。”阿布来提说。
在这里,耳边传来的不仅有制作乐器的敲打、砍锯、调音声,还有直播间里的叫卖声。
加工车间对面展厅里,阿曼尼莎·亚森正在给网友们展示乐器的种类和做工细节。“我每天都会在这里直播2个小时,给网友们看我们的制作流程,也会邀请乐手来弹奏,我们的乐器很受欢迎。”阿曼尼莎说。
自从加依村手工乐器遇到了直播,销量逐年增加,村里已经在着手扩建产业园。“扩大厂房,增加员工,到时我们可以带动200人就业,我们的目标是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钟秀梅说。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金南星
近日,义乌一名八岁的小男孩来到浙大四院耳鼻咽喉科,准备接受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
完成术前听力检查后,医生惊讶地发现,纯音听阈测定显示“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经诊断为“噪声性聋”。
追问病史,男孩妈妈说他从小就开始练架子鼓,练了两年多了,每天至少练习两小时以上。“平时没有发现他听力不好,以后会听不到吗?还能练鼓吗?”听到诊断结果,男孩妈妈万分焦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浙大四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何建国表示,噪声性聋又称噪声性听力损失,是由于长期受噪声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听力损失。主要表现为:听觉敏感度下降、听力阈值升高、语言接受和信号辨别力变差等。
“临床上2000赫兹及以上频率归为高频,我们言语声主要频率集中在500-2000赫兹,所以现在来看,高频听力损失对日常言语交流影响不大。具体表现是孩子对鸟叫等高频声音不敏感,高频听力下降后,在英语学习方面一些高频发音(t k s等)这些词的识别会有影响。”
何建国主任提醒,高频听力下降很难被及时发现,如果没能每年定期检查,问题一旦被忽视,高频听力损失越来越严重,会进而影响到正常听力水平。
噪声性聋一旦发生无法治愈
关键在急性期早发现早治疗
何建国说,目前,噪声性聋是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噪音性耳聋一旦发生,治疗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内耳里面主管听觉的毛细胞一旦因各种原因(包括噪音)出现凋亡或者坏死就无法自发再生,没有一种药物能够让毛细胞起死回生。
“男孩从6岁开始练习架子鼓,且每天练习超过2小时,负责高频的听毛细胞会最先受到损伤,长期逐渐积累,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类似的人群还有跑高速的卡车司机、车间电锯工人等,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刺激中。”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风险日益加大。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12%~15%的青少年的听力健康受到娱乐性噪声的影响。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当噪声强度较低时,可影响正常交流,但一般不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暂时或永久性损害。当噪声强度较高时,将会导致暂时性听力损失,这种听力损失在噪声终止后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噪声强度超过某一临界水平,则会对耳蜗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害并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甚至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及听骨链中断等外周听觉结构的损伤。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不仅是与噪声强度有关,同时也与噪声暴露时间的长短有关。国际上一般把24小时内在90dB(分贝)的稳态噪声下暴露8小时为噪声暴露的安全界限。长时间或反复暴露于噪声环境会导致明显的听力下降。除此之外,噪声还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心电图改变,也可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
慢性噪声性聋一般为永久性听力损失,通过治疗恢复听力的可能性甚小。对于听力损失严重的患者,建议佩戴助听器或行人工耳蜗手术以改善语言交流功能。
由于噪声造成的听力损失多为永久性的,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噪声性聋的预防尤为重要。
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应立即就医
整晚带着耳机听声睡觉切不可取
噪声性聋应该如何预防呢,何主任建议——
1.每次使用耳机时,尽量选择质量较好的降噪耳机,同时谨遵“60-60原则”: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会选择用白噪声助眠,整晚带着耳机听声睡觉,切不可取。
2.避免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环境,如若因工作等原因需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应使用耳塞等听力保护装置。一般在80dB噪声环境长期工作即应配用简便耳塞;90dB以上时必须使用防护工具。简便者可用棉花塞紧外耳道口,再涂抹凡士林,其隔音值可达30dB。
举个例子,正常谈话一般在60dB;洗衣机洗碗机70 dB;城市交通80-85 dB,此时的噪音会让我们感到烦躁;割草机运行声90 dB,暴露2小时可损伤听力;汽车喇叭声(5米内)100 dB,暴露15分钟可损失听力。
研究表明,打鼓的平均分贝能达到120db,而单个音符最大能产生132db的音量。因此,专家建议该名小患儿减少练习次数,减少单次练习时长至1小时内,同时注意预防保护措施,每年复查听力。
何主任表示,噪音对听力的影响也跟人的个体差异也有关。有的人天生对噪音、高频声音有易感性,更容易受到影响,也有的吃了一些特殊药物会出现药物性耳聋。通过这个案例,不是告诉大家孩子不能练乐器,而是要关心听力健康,建议接触高频声音、噪音环节的人群,定期每年到医院测一次听力。
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无论年龄,从小孩到老人,一旦耳朵出现耳闷、耳鸣及听力下降就应及时就诊,不要等到毛细胞从损伤走到死亡那就失去救治机会。
同样噪音性耳聋错过早期治疗,就会成为永久性耳聋,一旦成为永久性耳聋就只能依靠助听器获得有效听觉。如果是重度或极重度耳聋,助听器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补偿听觉作用,就需要植入人工耳蜗帮助获得有效听觉能力。
供稿人:宋婷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法学这个专业,让人倍感矛盾。
既有“汉皇法帝”之说,又有“劝人学法,千刀万剐”之辞;既是热门报考专业,又连续五年登上红牌专业榜,被称为“热专业冷就业”。
图源:麦可思研究
它到底是理应劝退的“天坑”专业,还是潜力可期的“真香”专业呢?
还得从法学到底学什么说起。
1
学前何以琛,学后张益达……都不如
对于大部分法学生来说,点燃他们对法学专业热情的,可能不是专业法律从业者。
而是TVB律政剧里能言善辩的“大状”、国产剧里帅气利落的律师何以琛和“小破站”里以身说法的“法外狂徒张三”,勾起他们对法律的向往。
入学之后才发现,别说是影视剧中光鲜亮丽的法学生形象,连“学前何以琛,学后张益达”的传说,都是假的!
张益达好歹过了法考、拿到了律师执业资格、完成了从实习律师到正式律师的进阶之路,还拥有一头秀发。
而自己还在学习阶段,课程压力已经让头顶发凉,没资格“碰瓷”张益达。
法学的本科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四大部分,也有采取“10+X”分类设置模式,“10”指法学生必须完成的10门专业必修课,“X”指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程。
正如医学专业里“没有病人会根据考试重点生病”,法学专业里也“没有人会按照考试重点犯罪”,这就意味着,期末考试的时候每本教材每条法律法规都是考试重点。
背不完书的法学生只能在考场上采用“紧急立法权”,这是为应对考试,法学生基于能想起来的法律知识和对法理的大概理解,在考场上临时续造(编造)法律的权力。
道高一丈的法学老师则可以使用“立法否决权”,指在阅卷过程中,在考生根据一般法理而续造(编造)的法律与现行法律相冲突时,以挂科的方式认定续造(编造)法律无效的一种权力。
在这种博弈当中,法学生会产生清晰的自我认知:法学生只是虚伪的外壳,真实的自己是个绝望无知的法盲。
专业选得好,天天像高考,甭提期末周,爆肝把夜熬,年年新法规,根本逃不掉。
这,就是法学生的学习常态,也是法学生容易秃头的原因。
但是,千万别把法学生当成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熟读狂背只是辅助工作,法学更为重要的是分析思考与逻辑推理。
所以,在法学课堂上,老师会通过层出不穷的奇葩故事给同学们做案例分析,将枯燥的法理与灵活的事例结合,条分缕析地说明案例中的当事人所犯何罪。
让堪堪成年的法学生见识社会的光怪陆离,让学生在步入法庭与职场之前能够将知识学以致用,让追求正义的一腔热血多了理性思考与法律思维。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总不会按照书来,老有超出知识储备与常规操作的情况,这需要法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这一点,出卷老师也早早考虑到,他们结合古今历史、名人轶事、虚构故事,在期末考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法学生纷纷咂舌。
2
法学专业,毕业考考考
在法学生通往法律从业者这条道路上,期末考只是小打小闹,正式的考验还得看“天下第一大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称:法考)。
法考的前身是国家司法考试(简称:司考),这门考试是专为法律行业工作者(如,律师、法官、检察官、法律顾问等)设立的法律类职业证书考试。
自从2018年改革之后,法考严格限制考生专业,只允许本科或硕士学位为法学类专业和非法学类专业但是从事法律行业满3年的人报考。
这场通过率在10%—15%之间、囊括八大部门法、竞争压力极高的考试,愈发成为了应届法学生的“角斗场”,甚至有“法考证才是法学生的本科毕业证书”一说。
大多数法学本科生会选择在大四的时候,“头悬梁锥刺股”般准备法考。他们担心自己会成为法考失败的大部分人,在毕业的时候失去叩开律所大门的资格。
事实上,法律行业是一个比较看重学历背景和人脉资源的行业。
尤其是法律人心中的白月光“八大红圈所”(指中国八所最顶级的律所),除了法考证,还对毕业院校、学业绩点、英语能力、奖项证书、实习经验、最高学历等方方面面都有考核要求。
图源:网易数读
所以说,光有法考证,还难以进入“红圈所”。
不过,对于法学生来说,法考证在手,律所工作总会有。
法考证的确是一块实用的“敲门砖”,让法学生仍然有选择的余地,在律所行业中求得一席之地。
不打算转行业发展的法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除了报考法考,还会选择报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考试。
也就是说,无论是升学进修,还是社会工作,考试已经成为了法学生在毕业之际绕不过的难关。
这种“难”,不仅在于试题本身的难度、复习过程的疲倦痛苦,还在于:如何在时间成本极高、通关率极低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道路并且通关。
这就会产生一种“你看我好,我看你好”的局面,法考的羡慕考研考公上岸的,研究生在读的眼馋有稳定工作的,考公的惋惜没有继续求学。
在这种困境中打转的法学生,难免会发出“劝人学法,千刀万剐”的哀嚎。
即便如此,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跨考法律硕士(非法本),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依然认为“法学是文科中最好的专业,没有之一”。
劝学与劝退的声音交织,倒不是因为哪一方有失偏颇,而是因为在文科难有出路的大环境下,法学专业依旧是一张很好的资格入门券,让人能接近法考、律所、体制单位和公司法务等光鲜工作。
3
法学到底有多硬核
抛开学业压力和就业困难来说,法学专业本质上是很实用又“硬核”的专业,对于人的思维成长和生活维权相当有帮助。
正如张明楷教授曾说:
“法学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点毁掉你们的童年,你们怎么真正成熟!法学是统治者的事业,如果不毁掉你们的平民心态,怎么能进入领导者的行列!法学是研究人性恶的科学,如果不深刻的直面邪恶,你们又怎么能彻底地明白正义!”
而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中,与其说是背诵法条、分析案例,不如说是通过法条案例洞悉人性幽暗、掌握规则运用和认识社会的多元,这会让人从更为冷静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常有抱着满腔天真与热血踏入法学领域的同学,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发现自己变秃了、变强了,也变冷酷了。
但这种“冷酷”对于法学生而言,无疑是思维的成长、专业的体现和能力的提升,他们已经学会从生活的“瓜”中发现法律问题,并用法律作为解决途径。
而且,法学生还会将专业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于不合理的规定提出质疑,切身地运用法律维权。
面对出尔反尔的消费条约,法学生无偿给商家老板进行普法活动;
处处“挖坑”的租房合同、劳动合同,逃不过法学生的火眼金睛;
眼见闺蜜好友步入婚姻殿堂,二话不说承担婚前协议的拟定工作。
感觉法学生是最可靠的朋友
哪怕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法学生也尽最大的能力提供法律援助。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在15天里完成26份起诉书,帮助26名乐器厂员工讨回200万补偿款。
让人们见识到了法学生的有担当有责任,有知识有力量。
还有华东政法大学学生诉告迪士尼禁带饮食一事,获赔金额虽小,但是意义重大,让人知道法学生和法学专业是能切实推动社会改变,走向合理合规合法。
法学知识的这种“硬核”实用,让无数法学生经历了学业、就业、心理和生活的磨洗后,依然选择成为法律工作者,成为照亮世界的一束光。
他们或者像王飞一样,帮助冤屈者力争清白;或者像郭建梅一样,给无力者提供法律援助;或者是巡回法庭工作者,背着国徽翻山越岭,专门走下基层为人民伸张正义。
或者只是普通的某某律师,但是对待手中案件一丝不苟,生怕让罪恶生根、让不公萌芽、让清白蒙冤、让生命枉死。
正是这种对公平、正义和理想的向往,让不少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了法学专业,并且在边痛骂中边庆幸:还好当初我选择了法学。
或许就是这种又爱又恨,让法学专业圈子里,对这个专业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最后,分享法律界大佬之一罗翔的一段话,与诸位法学生和法律工作者共勉:
上一篇:24岁男生学什么车好
下一篇:不那么愉快的唯一次相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