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数码 > 正文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曹操阵营谋士那么多,究竟有没有人看穿火攻连环计?

摘要: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曹操阵营谋士那么多,究竟有没有人看穿火攻连环计?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所谓的火攻、连环计,...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曹操阵营谋士那么多,究竟有没有人看穿火攻连环计?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所谓的火攻、连环计,其实不是什么高明的计谋。

江上作战,又是以少敌多,用弓箭、采取火攻,这可以说是基本常识了。不但诸葛亮、周瑜想得出,就连老将黄盖都想得出。

《三国演义》中,描写苦肉计的那一段,就是黄盖主动找到周瑜,向周瑜建议采取火攻。彼时周瑜还非常惊讶,因为火攻这个计划他还没有告诉别人,黄盖是怎么知道消息的?询问之下,黄盖说是他自己想到的。这才有了后面周瑜打黄盖,黄盖向曹操诈降等一连串的情节。

火攻这一条计策,连黄盖都想得出,曹操阵营怎么会想不出?

却说连环计,也不是什么完美的计策。可以说对曹操有利有弊,因为它确实解决了北方人不惯于乘船的毛病,有点现代航空母舰的味道。

庞统这一条计谋,不但被曹营中的徐庶一针见血的点破,就连曹操自己心里都一清二楚。

彼时荀攸、程昱就对曹操提出疑问,如此将船连为一体,如果着火,该当如何?可见曹操身边不乏有识之士。

曹操亦想到了这一层,可他仍然照庞统的建议做了,头铁吗?不。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季节。

当时正是冬季,江上吹西北风,曹操战船在江北,根本不必担心敌人火攻。曹操当时也得意得说:如果是夏天,他当然会防备一手,可现在,如果东吴采取火攻,烧的岂不是他们自己?众谋士听了皆叹服。

曹操这话有问题吗?一点没有。风向,是周瑜计划当中最重要的一环,缺了这一条,万事白搭。正如孔明所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如果不考虑风向,所谓的火攻、连环计,就像是个玩笑。

这一点怎么解决?周瑜解决不了,气到吐血;庞统也解决不了,他只管向曹操献计。怎么解决?小说中直接给主角开挂,诸葛亮向天借东风,神乎其神,真给他借到了。

历史上这件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就算是孔明真的懂得气象学,提前预知,这也未免太巧。所有事情发生在同一天,概率有多大?

至少我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曹操失败,根本就不是输给了什么高明的计策,而是输了一手“借东风”。火攻、连环计,都是建立在冬季吹东南风这样极小概率的事件上才能成功的,根本不算高明。

若没有孔明的神力,这几条计策真的没用,最后的胜利者会是曹操。

当然这只是小说的情节,真正的赤壁之战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

其他网友观点

曹操自己就不是傻子,他当然是会考虑到船都联在一起,如果被火攻的危险---因为古代火攻的例子历史上有很多。曹操自己也用过。他所以没当回事,一是骄傲,而是以当时的情况没有东风,火攻很难成立。而那个季节是不刮东风的。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是谁烧的?怎么烧的?

借东风,是《三国演义》小说极力渲染的情节,除了是要突出诸葛亮“近乎妖”的厉害之外,就是东风这件事很重要,没有东风,火攻这个事干不成。

说到曹操的谋士有没有人知道?三国志里几乎看不到记录,比如读荀彧,贾诩,程昱等人传,都没有赤壁之战的记录,唯独在郭嘉传有【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事实上,在正史里,比如《武帝纪》记录赤壁之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根本没提烧船的事。

而在《先主传》里,说的是刘备【与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在《诸葛亮传》里,诸葛亮也只是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兵法忌之,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也没有聊火攻的事。

而到了《吴主传》【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到了这里,船是曹操自己烧的,虽然是“余船”。

到了《周瑜鲁肃吕蒙传》里才细致的聊到了火攻的事,说的是吴刘联军与曹操遇于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这个时候黄盖出来说:“敌众我寡,相持难久,我看曹操的战舰首尾相连,可以烧了它”然后诈降,放小油船,这个时候正好风大,【悉延烧岸上营落】人马烧死者众,曹军遂败退。

经过以上的梳理,大概可以这样说,火攻是黄盖提出来的,而且是在战争的过程中,曹操已经退到江北之后,不存在什么连环计,之后曹操败了,烧了剩余的船,战争的关键不是火攻,而是疫病,事实在火攻前的一战里,曹操已经败了,只是没有火攻的话,有可能发展成持久战,但是这也不乐观,因为曹操营中疫病盛行,减员厉害。

小说的渲染和史实并不完全一致。既然火攻不是胜败的关键,所以谋士提没提出来根本不重要,也正是这样,正史里除了周瑜传里说到外,其他人的传里,对赤壁之战的火攻的事,几乎都没提到,提到,也没把它当成决定胜败的关键。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

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团队协作的问题。在三国中,最爱才者莫过于曹操,而最不信任别人的也是曹操,刘备礼贤下士敢于全权委托诸葛亮处理一切事务,自己韬光养晦,动不动哭泣示弱,孙权将兵权赋予周瑜,不干预表现出极大信任。所以能不能把每个人的作用都发挥出来才是关键。

你说没人看出火攻之危,确实有点小瞧那些智囊了。古代文人,那个不懂天文地理,古代武将,那个不会排军布阵,因此,看出危险的不止一个人。

那为什么不说呢?曹操比较自负多疑,自己文韬武略一代枭雄,自身而言很难完全听信一个人,更别说采纳其理由并不充分的建议。对军队来说,令行禁止才是更重要的,曹操不允许下属质疑其决定也是有道理的,故其下属宁愿服从也不愿冒险。虽然阵营中人才太多,如若不能让曹操心服口服就不能保证自身安全,谁又敢于轻易说话,卖弄聪明的杨修,自作聪明的蒋干,埋没聪明的徐庶,还有一直坐冷板凳的司马懿,都说明曹操对聪明人的提防和忌妒,那些聪明人明白这一点,谁又敢在临战时胡说呢!

而诸葛亮和周瑜恰恰看透了曹操这个弱点,才完成了火烧赤壁的壮举。

大家认同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