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散文)
摘要:阅读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活动。一个人生活的经历几乎等同于他的阅历。人生起于阅读,终于阅读。成败皆与阅读息息相关。阅书是为了阅世,阅世是为了立足于世,会阅书者便会阅世,会阅世者更会立足于不败之地。 曾经,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犹太人在孩子会动手翻书的时候,父母就会将蜂蜜抹在《圣经》上,并引导他们的孩子蘸着口水来翻阅。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感觉书是甜的,进而让孩子产生对书的兴趣。正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举动,让犹太民族的孩子从这些蘸着《圣经》上的蜂蜜开始读书起步,然后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弗洛伊德这些民族的巨人;也正是从这些舔着嘴唇,嗅着书香的孩子中,成就了129位诺贝尔奖的得主。
也正因为如此,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的专家学者才特别推崇读书这一人类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确立了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
“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文化产业与版权部主任科罗尔女士曾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得到了全球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并发展为盛大尤其重视针对青少年的一项全人类共同的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
因为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这一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个世界读书日:
一、世界,因读而丰富
1.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于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也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确立世界读书日,可使人们积极读书。
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各地的作家、出版商、教师、图书管理员、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人道主义者、大众媒体,以及全球各国爱书的人都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演变成一个全球性欢乐的节日。
2. 爱读书的美国人
在美国,阅读被当成提高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曾有报载,美国每年在世界阅读日到来的时候,总统会发表电视讲话,号召全民从振兴国家的高度参与,积极阅读。并号召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中学生家里去指导中学生阅读。国家还做出规定,将此项活动列入勤工俭学范畴,其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其他媒体也紧密配合,大力宣传,其阵势仅次于总统竞选。其声势之浩大,在世界上堪称最盛。由于国家重视,美国人的阅读热情,阅读数量,阅读的受益也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
1997年5月,美国教育协会阅读工作小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让我们创建一天来赞美阅读!他们说:“我们会成立啦啦队让孩子们为足球兴奋,我们会记得哪个明星得了多少分,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为阅读着迷呢?我们将之称为国家教育协会的全美读书日,我们将在这一天庆祝苏斯博士的生日。”于是,1998年3月2日,第一个全美读书日诞生了,这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鼓励阅读的最大事件。
全美读书日旨在每年的这一天,在每个社区,呼唤和促进每一位儿童阅读,并庆祝他们深爱的苏斯博士的生日。因此,在这一天,总统会向全国观众发表电视讲话,号召全民参与阅读。在这一天,全美国从城市到乡镇,从教师、青少年、图书管理员到政治家、演员、运动员等,分别应邀参加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孩子们推荐好书,并大声朗读。
美国人认为要改变环境,要革新自己,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
我的一个同事旅美回国以后说:“在美国,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处处有书读、人人爱读书。我所到过的十几个城市,大街小巷都有书店、报摊,稍大一点的超市必有书店,还可以只看不购。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有十分可观的图书馆、阅览室,一律免费,不但鼓励孩子们借阅还欢迎家长光临。各个社区也有图书馆,借阅十分方便。单独的旧书店和大书店的旧书部都售卖旧书,还有周末的社区跳蚤市场,往往也是旧书充当主角;至于校园里低年级同学从高年级学长那里买旧书,更是两厢情愿的传统美事”。
他说:“在公交地铁里,只要有旅客的地方就备有免费的书报。在车箱内,人多,但很安静,乘客大都在认真阅读。一次我从芝加哥乘夜间巴士去麦迪逊,坐在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身旁,只见他眼睛微闭,口中在叨念着什么。一听,他在认真背诵汉语拼音方案,他十分抱歉地对我说:‘对不起,不念出声就记不住,我正在自学汉语,以便今后去中国旅游。”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爱读书呢?当然首先是因为商业社会竞争激烈,不读书不行呀!正如前任总统克林顿所说:“实现教育领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美国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及职业技能的要求简直是日新月异,无论职位高低、财力厚薄,都有被淘汰的危险!为了提高生存质量,为了抬头迎接挑战,不读书怎么行!
3. 视书籍为货币的英国人
在英国“书籍是英国的货币”。书籍是英国的货币——买书可以参与500英镑抽奖。
无论在伦敦地铁,还是在飞机上,以及穿越英吉利地下隧道的“欧洲之星”高速列车上,识别英国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看谁在拿着书读。东欧国家的一位外交大使在离开伦敦时说,“书籍是英国的货币”。
英国人在音乐、绘画、建筑艺术上都自愧不如欧洲大陆,但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对文字的擅长,不仅给世界贡献着大量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而且每年给世界提供10万册新书,是所有英语国家的总和。英国人的报纸阅读率居全世界第一,他们对阅读的热衷似乎与生俱来。
尽管如此,英国仍在通过读书节来“打造读书人的国度”。1997年英国举行首届读书节,目的在于推动人们喜爱书籍和喜欢阅读。2006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就发起“快速阅读”倡议,希望畅销书作家和文学家每年为成年人编写内容简略的书籍,鼓励成年人阅读书籍。
英国读书节现在是每年3月6日举行,其中的一项活动是,让全国儿童写短篇小说,内容不限,然后由作家评出优秀作品,汇集成书。颇有趣的是,凡入选文集的作者,将被邀请到出版社,亲眼看他们的小说是怎样变成书的。另外一项鼓励成年人读书的活动是,你只要在购买推荐书目中的一本时留下姓名地址,就有可能在全国抽奖中获得100到500英镑的奖券,以便买更多的书。
英国的读书活动贯穿全年,每年单是学校、图书馆、书店所举办的庆祝活动便已超过1000项,其中包括故事人物模仿大赛、午间故事时间、各类型的书展等。有些教育机构和书店还会向小朋友发出面值1英镑的图书日代用券,让他们到图书日成员书店换购一本喜欢的书。
4. 把书籍当玫瑰的西班牙人
西班牙——让书香和玫瑰一起走进读者的心灵。西班牙每到4月23日的前后那段期间,当地便会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展。街上也会有许多摊档,十分热闹。读者每购买一本书,都可获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阅读日那天,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在街上走,像是情人节一样,十分浪漫。因此,几乎每年4月23日这一天,当地的书籍会减价10%,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
5. 墨西哥的图书博览会
墨西哥国际图书博览会与“世界读书日”关系最密切的,是创立于20年前的瓜达拉哈拉国际图书博览会,是在以西班牙为母语的国家中最大的图书市场。每年集中于此的大量出版商、文学经纪人、阅读公关、翻译家、图书馆管理员等,都会进行商业或专业性的交流,超过35万人(包括10万儿童)会在书展的9天里来到瓜达拉哈拉市参观这个全拉美最大的文化节庆。
6. 以阅读凝集民族魂的日本人
日本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其主题是深刻“体验人生”。日本人是最重视从阅读入手凝集民族魂魄的民族。我有同事曾到日本作教育考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曾经在中国流行甚广,两代人颠倒其间的《奥特曼》、《七龙珠》等动漫,在日本的中小学学生中,竟然不知道为何物。一问,原来东京文部省有规定:严令在中小学生中传播这类文化产品。这些都是专门为出口其他国家而量身定做的!我的同事听了,简直有点儿目瞪口呆!
日本人的观点不言而喻。他们是要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籍的阅读中去。因此,东京的孩子在世界读书日读书最受优待。东京政府颁布法令,指定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并以培养儿童在语言、想象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人生”为长远目标。
7. 让阅读漂洋过海的韩国人
韩国每年会发布“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韩国政府一般在4月23日会发行“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让当地的小孩,把阅读和写作的风气,透过一枚枚精美的邮票,随信件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8. 中国人的阅读
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以节日来对待。据搜狐读书网站曾经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人所共知的,无需赘言。
在深圳,有这种情况,很多“小土豪”,他们是属于“拓荒牛”那一族。很多人只有小学文化,他们依仗着本土化的优势,加上宽松的政策,很快发达了。他们的发迹,用事实证明:读书无用。
在我们学院,曾经有一个叫张一骏的“高富帅”,就直接问我:“老师,我不知道你们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你看我老爸,小学没毕业就来深圳了。现在深圳、北京、广州、上海有四家地产公司了。”他一席话,问得我无言以对。他看我一脸尴尬,接着说:“老师,你有驾照吗?”“什么意思?”我问。他说:“如果有驾照,我就借一台车给你开,我家有四台轿车。最差的是奥迪,我们都不想用。卖呢,又划不来,放着呢又还得要看管,打理,不如借给你用好了”。我婉谢了。
在深圳,这种情况绝非个别。我还走访过一些中学生家庭。家里有几套住宅,富丽堂皇。豪宅、豪车、豪华,应有尽有。过去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却成了“书中没有黄金屋”。因为他们已经有现成的“黄金屋”,无需再刻苦地从书本中去追求。如果再要我们的中小学生去“苦读”,不知咱们的老师有何妙招去“传道、授业、解惑”?
二、人生,因阅读而神奇
1. 奥斯勒,阅读见证奇迹
奥斯勒是加拿大人、医学专家、医学教育家。一个对事业既执着,又极其负责的人。他终身忙碌,又矢志不渝。由于他博学多能,常常是身兼数职,因而除吃饭睡觉之外,他的时间几乎全排得满满当当的。为了不至于使自己因忙碌而落伍,他特地为自己定了一个雷打不动的制度——每天睡前读15分钟的书。每天不管有多忙,无论有多累,哪怕忙到凌晨两点,他也一定要坚持读15钟书才入睡。
奥斯勒计算过:就一般人的阅读水平,每分钟读300字,15分钟可读4500字,一星期可读31500字,一个月可读126000字。那么一年呢?就可读1512000字之巨了。若平均以75000字一本计算,每天读15分钟,一年可读20本书。这个读书量并不大,就是以阅读量最大的美国人来说,他们的公共图书馆每年每人的平均读书量也仅是奥斯勒的四分之一,而奥斯勒的这种读书制度竟然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照此计算,他一生应该读了八千二百三十五万字,约1089本书!
“每天睡前15分钟”,使奥斯勒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人生绽放了精彩,专业炉火纯青,医术精湛过人。之外,还由于他博览群书,广纳众长,还最大限度的获取了专业以外的知识。他除精通医学以外,还是人们公认的17世纪散文大师汤玛斯?布朗的研究权威。
15分钟,对我们来说,简直不足挂齿。而奥斯勒却认为:假如各界人士都能重视须臾片刻,日揽一刻,日增月集,成年累月,那么,他一定能化腐朽为神奇,变白丁为先知。
奥斯勒“每天睡前神圣的15分钟”,本身就赋予了生命的另一种神奇。
2. 阅读,绽放人生异彩
我是一个老师,我的帝国只有三尺讲台,但仅有的疆域也曾经让我那么困惑。我的上帝就是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我曾经甚至害怕与学子们相对,因为任何一双纯真的眼睛都可能将我的自信粉碎。求知的眼睛在我的眼中燃烧,我却用空洞的说教一次又一次的将他们熄灭。学生的失望,家长的鄙夷,同事的蔑视,曾让我深深的感到,教师的身份竟然那么容易让人窘迫不堪。 共 8530 字 2 页 首页12下一页尾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