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植物百科 > 正文

觅古访今话潼关

摘要: 觅古访今话潼关 摘要:潼关是古之名关...

觅古访今话潼关

摘要:潼关是古之名关
  潼关籍友人燕先生一日来家,携酱莴笋一蒌,言之,家乡特产,蛮有滋味,尝尝鲜,对潼关留个纪念。还邀我到潼关一游。我欣然应允。小蒌精巧玲珑,体粗口小,宽有一小拃,高有一大拃,竹子内皮编织,古色古气,很逗人喜爱。打开小蒌,浑厚浓郁的酱香直扑鼻翼,顿引涎液欲出,便拈得一块,食之,咸甜相融,纯清爽口,让人忘饥。据传鲁迅先生当年来陕讲学,在潼关小住,食酱莴笋赞赏有加,走时还用一块银元买了十斤酱莴笋。
  其实,我向往潼关非一日之念,潼关是古之名关,好奇之心早已有之。每每乘车东出潼关,就产生此地一游的愿望。虽是本土,但总无机缘,今日欣然允之,便是要圆去潼关之梦。
  到潼关觅古访今,当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上旬,一天,我和友人一起来到潼关。
  尽管多次路经潼关,从未能仔细地审读,都是一掠而过。今天,我的的确确仔细地阅读起了潼关。汽车顺着秦岭北麓前行,秦岭的巍峨苍莽不消说,透过车窗平视眼前的关河之地,岚气颺颺,天低平畴,地荡虚落,气象森森。及至潼关,右出秦岭紧收笼辔,倚左旋回;左望台塬沟壑,东衔黄河之水东去。观其胜状,盖南依秦岭,气吞河塬;北傍大河,龙腾滔涌;东御豫鲁,气象万千;西控秦川,殷富风雅,莽原叠伏。此状,使我顿生盪胸激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慨叹!难怪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古贤,把长安作为帝都以便长居久安,保万代基业,他们看重了潼关的险绝,易守易攻万夫莫开的军事地位。故这里也成了千古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是天下名关,千百年来,墨人骚客以诗诵潼关而留下千古绝唱的为数不少,其中当数诗圣杜甫和清代淡文远公的诗最具特色。“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边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虚严城。”这些诗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作为关隘天险的潼关“雄关虎踞”的胜景和它处的重要地位。
  据史载,潼关古城其险峻举世无双。城池高峻雄伟,气象险绝,其周长12里,高5丈余,宽2丈5尺,土墙板垒,青砖裹体,北滨黄河,南仰秦岭,依塬涉水而筑。潼河穿城,南北居水设关,东西虎踞龙盘,浑扑壮观。其实潼关之险还不仅在此。出潼关东门3里之地,便又设一关,这是御敌的第一道防线。关南靠山,关北依河,关门两岸夹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中,俯视黄河,仰观绝壁,险极峻极。关前有一沟曰禁沟天险。禁沟左结黄河,右携蒿岔峪。峪内灌林丛生,茂密如织,路峡崖悬,枯藤盘绕,猴猿惊心。自唐到明清,历代于此严密设防,沿西沟岸夯筑方形土堡十多个,与潼关古城相携,结成关防练条,唇齿相依,从而使潼关形成“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之势。
  古往今来,战争频仍,潼关成为称霸争雄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晋据潼关以制秦,成春秋五霸之业;秦得潼关,才有西据蜀汉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田肥美,民殷富,而后成就扫六合之势,囊四海之举;黄巢举义旗,占洛阳,袭潼关,捣长安,实现了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志;抗日战争,日寇长驱直入,兵困晋豫,虽潼关咫尺,遥遥窥视不能破关。垂誉千古的潼关险峻,却使多少帝王忧其安危,多少将帅为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多少征夫为其捐躯、殉难。潼关,是危难之关,是生死存亡之关。难怪多少文人骚客为其作赋吟诗,发吊古抚今之慨叹!
  潼关凭借地势复杂险要而易守易攻,绵绵不断的硝烟,演奏一幕幕冠盖古今的战争诗史,让后人凭吊。纵览古今之变,使人们从中悟出:杀伐掳掠,筑城立业,但有几家造就万世基业?关中历十三王朝,无一家长居久安,何也?城不在固,池不在深,而在人心。得民心者生,失民心者亡。
  潼关千百年来,得失系于天子安危,而对人民来说,带来的是经济调敝,民不聊生。元代诗人张善浩的“潼关怀古”诗道出其中的真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战乱远去,毁掉的是富饶和美丽,留给人们的却是悲凉与苦痛!
  其实以明哲的目光审视古战场,你会感到,战争也是一种文化。战争是文明的炼宝炉。历史积淀的充满哲理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了杀戮,人们才希冀和平;有了战争的苦痛,人们才去追逐安居乐业;战争是野蛮的行为,人们才去拼搏野蛮而追求文明。不要战争,追求平和安宁,是战争给人的深刻教训而产生的灵性。这灵性,使人们追求一种智慧的方式泯灭战争去实现文明。
  觅古是知今的镜子,华夏先祖们缔结的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领略今日潼关,更知昨日之潼关,也更知昨日中华民族之创造力。在大千世界里,积一方厚土,生一方风情。潼关居于关河之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建构也极为丰富。据传,在远古时期,天庭的大门由一青一黄两条蛟龙守护。由于守护有功,玉皇大帝便奖掖他们,赏赐宝珠各一颗。一日,青龙丢失宝珠,怀疑黄龙偷去,便争斗起来,惹恼了玉皇,收回黄龙宝珠,将他们打下尘凡。黄龙居左化为黄河,青龙居右化为秦岭,相望相守。青龙不慎丢失的那颗宝珠,不偏不倚落入潼关,化为金矿,从而潼关便呈现蛟龙衔珠之势。
  一个美丽的传说,让潼关人向往了不知多少代多少年,而经过多少次战争的洗礼,潼关人也从对战争的回忆中醒悟,认为潼关贫穷、辛酸与荒凉,皆因战争之祸。于是他们追寻富裕之门,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代多少贤士仁人的努力,而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岁月,一种时代的活力让潼关崛起。潼关人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近年来,潼关人紧紧围绕着金矿描绘着最美最好的图画。潼关之矿品位高,分布集中。除金之外,还有石墨、大理石、蛭石、铅矿。县上决策者灵醒,知其“日有阴情,月有圆缺,黄金也有采完的时候,”于是,即以战略家的目光做长远发展部署。以金兴工,以金促农,以金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全县经济腾飞。他们抓住龙头,摆正龙身,放活龙尾。抓住龙头,让黄金滚动;摆正龙身,使工农科教文协调发展。放活龙尾,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前进。
  潼关人看重黄金,但他们不偏废,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确,潼关黄金生产成了规模,在全国挂上了大号。几十家采矿厂,日处理矿石能力几千吨,真是采金机一开,黄金滚滚,连续几年居全国前矛,一年为国家上交黄金几万两。东桐峪金矿,小口金矿,李家金矿,太要金矿,名震一时。
  开金矿,发展经济,富了潼关。走进今日潼关,昔日“一条街,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穷酸模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整齐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高楼大厦,星罗棋布的娱乐场所,新奇多姿的乐园,充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在农村,象马口,东桐峪,小口这些原来最穷,最被人瞧不起的山里人,也建起了小康村,走上了富裕路。在潼关徜徉,好似进入一个世外桃源。
  我在潼关三日,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今日之潼关与昨日之潼关为什么区别这么大。昨日还是烽火连绵的古战场,今日就变成富丽堂皇的人间天堂!苦苦深思,方悟出一个极简单而具深邃构价的理念;时代使然。一个智慧的时代,一个斩断羁绊打开智慧之门的时代,就能使黄土变成黄金。在时代智慧福音荫庇之下,古老神奇的潼关斩断狭隘世俗的历史羁绊,冲破陈腐关门,使这个古战场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在三秦大地上,绽放富裕文明之花。
   共 2808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