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魅力(散文)
摘要: 我常常怀念图书城里,人们席地而坐阅读的情景,当然这也是渴望阅读能为心灵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时常清理一下尘埃覆盖的灵魂,滋养饥渴空虚的内心,从而不会推脱生命中应该负起的责任。培根说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由此,阅读是一个生命过程,是在独处时也会炫丽多彩的时刻;阅读也是一丝光芒,纵然老了,步履蹒跚,依然会透过烛火,踽踽独行而不会跌倒、迷路。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节后有点时间,就想抽空读些书。免得被问起“时间都去哪了?”时空虚失落。
好在电子书提供了不少方便,便想着赶时兴。然而读起来才知道,电子书虽然好处多多,但比起纸质书来总是少了些什么。本来,读书读到情深处,就会与作者同享喜怒哀乐,同尝酸甜苦辣,完全沉浸在作者的感情世界中。霎那间擦出的思维火花,好想与作者畅叙一番,围炉夜话。所有积聚起来的情感如骨鲠在喉,那是电子书承载不起、开解不掉的。此时“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重新翻开纸质书,那种存在感、踏实感油然而生。说心里话,我更喜欢纸质书的一板一眼,大方矜持的范儿。不论以什么姿态对待它,它总是从容不迫地等在眼前,容你思考,等你查阅,任你纠错。如果有不解的地方,标清了,注明了,下回翻开再读时,依然历历在目。读到激动人心处,任你“铁笔横挥,写尽英雄气”;看到缠绵悱恻时,它又许你“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凭读者的思绪一泻千里、跃然纸上。这也许是大多数读者喜欢它的原因吧。
多年前图书城里的情景更是让人留恋它的好处。
与我家一条街上的图书城,有事没事我总要逛几回。吸引我的不是色彩斑斓的装潢,也不是轻柔温情的音乐,倒是席地而坐阅读的人群。这里有老人和孩童,也有青少年,他们或坐在书架旁边,或坐在楼道旁,手里捧着喜欢的书,专心致志地读上一阵儿,以至于上下楼的人宁愿轻手轻脚地慢行,也不忍心打扰阅读的人们。而他们也好像忘了周围的世界,在作者的意境中孜孜不倦地求索阿基米德的力量,迫不及待地寻找黑格尔的智慧,一往情深地融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世界。这一情景在丰富多彩的电视中寻觅不到,在包罗万象的电脑里搜索不着。尽管后来图书城搬迁了,但嵌入眼帘的情景没有随着图书城地搬迁而逝去,定格在灵魂深处的东西怎么会轻易地消失呢?它是灵魂隔空对话和自我净化的过程。阅读的人们在心灵的栖息地:独处而充实、恬静而热烈、纯粹而丰富。在浮躁喧嚣的尘世,能让心灵有片刻的宁静,通过文字与世间百态地对接来参悟人性,在阅读思考中不断净化、整理灵魂,达到升华,最后形成内心地强大,成就人生的魅力,形成社会整体向上的内动力,进而对天下之忧、人生之理有着不可遏制地思考和共鸣。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不久前读到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让人感慨。文章说:“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细细地品味作者的这段话,是不是在惋惜有着厚重深沉文化传统的民族,表面上地喧嚣忙碌,会不会把千年文化的精华搁浅?一时的物盛人欢,会不会掩盖浪费了悠久文化积淀的精髓?灵魂不经常整治、洗礼的民族,今天的繁华会维持多久?不阅读深思的人们,明天的笑容还会光彩灿烂吗?因为作者最后说“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感谢这位友人的诤言!他在提醒浮躁的灵魂进行反思。
经济学界有个恩格尔系数理论也给出了提醒。用于食品这种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金额占比越大,即恩格尔系数越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的生活越富裕。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趋势和表现应该是,用于基本生活品购入金额地下降和用于高品位包括精神消费品购入金额地增加。经常在购物笑谈中比较价格,高品位消费的内动力很难提升。总是在初级社会形态徘徊的民族,能以应有的尊严屹立世界强国之林吗?没有高度的民族还能期望被仰望吗?如此,那种喧嚣忙碌和繁华会不会让人不安、心悸,甚至是一种预示呢?
好在近期的许多新闻报道中,还是让人看到了起色和希望。今年2月10日安阳网就发出一则消息, 《品着书香过春节图书馆里人气足》,文章说:“寒冷的天气并没有浇熄人们阅读的热情。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三)下午,冷风嗖嗖,天空不时落下一阵细雨,让人感到寒意十足。然而,当记者来到市图书馆时却发现,这里人流如织,暖意融融,许多人到这里品着书香过春节。”类似这样的报道不止一篇,终于让人欣慰地看到了祖宗留下的精华,不是“墙里开花墙外红”,中国千年的文化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思维的同时,没有埋没在自己子孙的手中,势必会引起子孙们改变命运的的渴求。这多少让人心里好受些、踏实些。
我常常怀念图书城里,人们席地而坐阅读的情景,当然这也是渴望阅读能为心灵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时常清理一下尘埃覆盖的灵魂,滋养饥渴空虚的内心,从而不会推脱生命中应该负起的责任。培根说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由此,阅读是一个生命过程,是在独处时也会炫丽多彩的时刻;阅读也是一丝光芒,纵然老了,步履蹒跚,依然会透过烛火,踽踽独行而不会跌倒、迷路。
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共 2024 字
发表评论